潘光伟:攻坚普惠金融“最后一公里”需思考六方面问题

经济日报 2018-10-18 14:40:12
用手机看
扫描到手机,新闻随时看

扫一扫,用手机看文章
更加方便分享给朋友

他说,一是银行业金融机构应思考如何在遵守监管规定的同时,通过内部转移定价机制,合理确定普惠型小微贷款利率,进一步减费让利,控制贷款质量和综合成本,保障普惠金融服务的商业可持续性;二是应思考怎样更好地落实“无还…

原标题:潘光伟:攻坚普惠金融“最后一公里”需思考六方面问题

“随着近年来的发展,普惠金融政策体系已更加完善,基础金融服务覆盖面不断扩大。但需意识到,当前普惠金融仍面临四方面挑战,‘攻坚最后一公里’可从六方面开展进一步的思考。”中国银行业协会专职副会长潘光伟在10月18日举办的“2018中国普惠金融国际论坛”上表示,即如何营造良好的营商环境、如何拓宽融资渠道、如何进一步创新金融产品与业务模式、如何合理运用激励考核机制、如何借力金融科技、如何建立健全更有效的风险补偿和融资担保机制。

具体来看,一是货币政策传导机制有待进一步疏通,银行业金融机构的风险偏好需要调整,尤其是上半年在银行间市场流动性充裕、法定存贷款利率并未调整的情况下,有些地区和行业实体融资利率略有上行,民营和中小企业仍感到资金面紧张,融资渠道不畅。“银行是经营风险的行业,要在风险可控或者承担适度风险的前提下,加大对民营和小微企业的支持力度。”潘光伟说。

二是传统模式下为小微企业、三农、贫困人口提供金融服务成本高、风险大的特点并未发生明显变化,商业可持续性面临挑战,普惠金融服务内生动力不足;三是补齐普惠金融领域制度短板面临挑战,缺乏系统性、制度性安排,有些政策落实不到位、精准度不足;四是新型金融业态存在规范不足、业务异化、信息安全等问题,普惠金融领域创新面临金融乱象,背离了普惠金融初衷。

针对以上困难和问题,潘光伟建议,要坚持问题导向,从以下六个方面进一步思考和探讨银行业攻坚普惠金融服务“最后一公里”的问题。

排名前列,如何打造良好营商环境,解决小微和民营企业“融资难”的问题。

“解决‘融资难’的问题,不能靠银行业机构单打独斗,要按照‘几家抬’的思路。”潘光伟说,一是如何加强财政、工商、税务、监管等部门之间联动,做好政策传导,构建信息资源共享,合作共赢的普惠金融生态环境;二是鉴于小微企业公司治理和财务报表不规范,生命周期平均只有3年左右,缺乏有效担保抵押手段等情况,如何规范财务管理,完善信用信息建设,增强抗风险能力,解决小微和民营企业与商业银行之间信息不对称的鸿沟;三是如何打造适应小微和民营企业融资需求的供应链金融,对供应链上下游企业进行批量授信、批量开发,提高信贷服务质效;四是如何发展天使投资、创业投资等风险投资,发挥VC、PE等前期介入资金作用,加快建立多层次的资本市场和金融创新。这些问题请大家进一步思考和探索。

第二,如何拓宽融资渠道,缓解小微和民营企业“融资贵”问题,实现商业可持续发展。

“融资贵主要是因为小微业务融资成本居高不下,主要是市场问题,应该综合考虑使用市场化手段和政策化措施,发挥好市场和政府‘两只手’的作用。”潘光伟认为。

他表示,目前大中型银行所发放的小微企业贷款利率基本上浮不超过基准利率的30%,而且还在进一步减费让利。但小微企业从商业银行之外的市场机构获得贷款较贵,江浙一带民间融资利率普遍在一分以上,短期过桥融资利率甚至会超过三分。

“在此情况下,我们需要思考三方面问题。”他说,一是银行业金融机构应思考如何在遵守监管规定的同时,通过内部转移定价机制,合理确定普惠型小微贷款利率,进一步减费让利,控制贷款质量和综合成本,保障普惠金融服务的商业可持续性;二是应思考怎样更好地落实“无还本续贷”等政策要求,缓解小微企业续贷时的资金周转难题,降低企业通过市场机构获取短期周转资金的高额成本;三是应思考如何鼓励科创企业和初创期小微企业,综合运用金融租赁、保理、票据市场、股权融资等金融工具,提升直接融资比重。

第三,如何进一步创新金融产品与业务模式,提高金融服务质量和效率。

潘光伟认为,针对小微企业“短、小、频、急”的融资需求,银行业金融机构需要研究,一是如何根据企业不同发展阶段特点,提供各类综合性金融服务,真正把融资与融智相结合,变输血为造血;二是如何针对小微企业资产特点和融资需求,因地制宜,研发中长期融资产品;三是如何进一步优化资源配置结构,丰富抵质押品类型,缩短信贷流程,提升服务水平。

第四,如何合理运用激励考核机制激发普惠金融服务的内生动力。

普惠金融业务分散、额度小、成本利润率较低,一是如何按照监管要求,细化尽职免责办法,完善激励约束机制,更加科学合理地制定评价考核指标及绩效考核方案,进一步激发做好普惠金融服务的内生动力;二是如何合理制定独立的普惠金融信贷计划,切实把更多金融资源配置到实体经济发展的重点领域和薄弱环节,更好满足小微、“三农”的多样化金融服务需求。“这些需要银行业金融机构深入研究制定科学有效的机制和措施。”潘光伟说。

第五,如何利用金融科技支持小微企业发展,在提高效率的同时防控金融风险。

在科技先行的时代背景下,银行业金融机构一是如何以科技创新为驱动力,运用大数据、人工智能、云计算等先进技术实现对客户的精准画像和数据挖掘分析,从而提供精准服务;二是如何提升大数据风控在客户营销、反欺诈、风险预警、供应链金融、小微信贷和数据安全等领域的应用,进而提高授信审批效率和客户服务体验效果。

第六,如何建立健全更有效的风险补偿和融资担保机制。

建立健全中小企业风险补偿机制和担保体系是缓解小微企业融资难融资贵的重要一环。一是如何建立有效的风险补偿机制,探索财政贴息、银税互动等模式;二是如何共建融资担保体系,形成“政府+银行+保险”小额信贷风险共担模式,加大对小微企业和“三农”的风险担保;三是如何建立健全相关法律制度,规范市场发展,维持行业良好秩序。

潘光伟表示,普惠金融要真正做到“普”和“惠”不是一蹴而就的事情,而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任务,“攻坚最后一公里”还有很长的路要走,需要政策制定者、监管者、实践者、学术研究者集思广益、共同努力。

(经济日报 记者:郭子源 责编:胡达闻)返回搜狐,查看更多

责任编辑:

声明:本文由入驻焦点开放平台的作者撰写,除焦点官方账号外,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不代表焦点立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