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贷款买房将有两大影响!“史上最严征信”今日上线!

搜狐焦点广州资讯 2020-01-19 15:21:12
用手机看
扫描到手机,新闻随时看

扫一扫,用手机看文章
更加方便分享给朋友

对贷款买房将有两大影响!“史上最严征信”今日上线!

今日起,号称“史上最严”的二代征信系统正式上线!

那么,此前网友们讨论得沸沸扬扬的“假离婚买房”会否受到打击?具体又有哪些影响和变化呢?

来自:央行征信中心网站

事不宜迟,让我们马上来仔细看看。

据了解,新版征信系统提升主要体现在两方面:

一是各项征信数据储量的提升;二是信息处理性能的提升,和排名前列代系统比较,新版征信的信息更新速度更及时、内容更为细化全面、有效期内的信息记录更持久、征信记录更为多样化,是对现有版本的系统优化。

01、对于购房者有哪些影响?

显示“共同借款”信息

在新版征信系统中,“共同借款”信息被征信报告采集在内

什么是“共同借款”?即指一笔贷款由两个或两个以上借款人共同承担连带偿还责任的借款。对大多数家庭来说,房子一般都是夫妻双方共同承担借贷责任。

不过,“共同借款”信息并不会立即上线。需等到下一步金融机构开始采用二代格式报送数据后,这些信息才开始展示。

央行征信中心有关负责人表示,征信中心将本着“尊重事实”原则从金融机构采集此类信息,将借款信息同时展示在每个借款人信用报告中。如后续借款主体发生变更,征信系统将按照金融机构报送的信息,及时更新信息,客观记录实际情况。

来自:网络

“例如,如果发生后续共同借款协议解除,二代征信系统的数据报送机制支持金融机构报送解除共同借款关系信息;金融机构向征信系统报送更新信息后,不再承担还款责任借款人的信用报告中将不再展示这笔贷款信息。”上述负责人称。

所以,假如夫妻双方离婚后,此前两人共同承担的房贷改为完全由一方负责,另一方名下无房也无房贷,个人应及时将婚姻状况变更信息主动向借贷银行更新,银行会将较新信息反馈给征信系统,这样可以确保信用报告中信息的准确性和有效性,离婚买房不再享受首套房贷认定资格的说法并不完全准确。

来自:网络

显示5年还款记录

在新版征信报告中,将体现分期时间和分期金额,并将显示5年还款记录

之前会出现信用卡“拆东墙补西墙”的情况,用信用卡还另一张信用卡的债务,消除自己以往的逾期“不良消费记录”。但是新版系统的细化升级避免了这种情况,分期记录将完整体现个人的消费信用,央行征信中心有关负责人此前表示,新版个人信用报告设计展示“5年还款记录”(包括还款状态、逾期金额),现行个人信用报告也展示了5年的还款记录,只是展示方式略有差异。个人信用报告展示“5年还款记录”是为了更好地展示信息主体的信用状况,帮助公众积累信用财富,促进获得融资。

因此,本次新征信系统上线对于想贷款买房的人来说,可能房贷申请将会变得更难。

02、二代征信报告还有哪些变化

未来可能会采集水电费缴费信息

据悉,目前二代征信系统尚未采集个人水费、电费缴费信息,仅在二代格式信用报告中设计预留了展示格式。但二代征信系统将继承展示一代征信系统中已采集的个人电信正常缴费和欠费信息。

所以,如果你去查询新版个人征信报告,可能会发现报告中预留了个人水费、电费缴费信息的展示格式,但里面并没有具体信息展示。

据介绍,在实际采集时,征信中心将与相关数据源单位协商,并将严格落实《征信业管理条例》第十三条“采集个人信息应当经信息主体本人同意,未经本人同意不得采集”规定,在数据源单位取得信息主体授权同意后才报送数据。同时,征信中心将严把数据质量关,只有在确保数据质量和安全的情况下,才会切实将数据采集入库并对外提供查询。

个人信息增加展示“就业状况”等数据

二代格式信用报告还新增了相关数据项格式,个人增加 “循环贷款”、“信用卡大额专项分期”、“授信协议信息”等信息;企业增加“循环透支”、“企业为个人提供担保”、“逾期总额、本金和月数等逾期指标”等信息。

此外,还有部分数据是新增展示。

其中,个人信息增加展示“个人为企业提供担保”、“就业状况”、“国籍”、“联系电话”等;企业信息增加展示“上级机构”、“企业规模”、“所属行业”等。

03、自己的征信情况怎么查?多久查一次?

众所周知,当今社会信用报告的重要性不言而喻,想贷款买房的小伙伴们更加需要注意。那么,自己的征信情况到底要怎么查呢?多久查一次合适呢?

目前征信情况的具体查询渠道主要有两种:1、线下可以通过央行各分支机构、部分金融机构网点、部分地区政务大厅的自助查询机或柜台查询;2、线上可以通过征信中心官方网站提供互联网查询。其中,个人通过互联网查询自身信用报告免费,通过柜台查询自身信用报告,每年前2次免费,自第3次起每次收费10元。

此外,央行征信中心建议一年查询两次,一方面,能发现本人信用信息是否存在问题;另一方面,在发现错误信息后能够及时纠正。

值得注意的是,这里并不建议短期内多次查询。因为每次查询会被记录并在报告里显示,如果个人在申请贷款前短期内过于频繁查询,会使金融机构认为该个体存在信用风险,可能谨慎放贷哦。

整理资料来自:21世纪经济报道、中国新闻网、经济日报等

声明:本文由入驻焦点开放平台的作者撰写,除焦点官方账号外,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不代表焦点立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