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中国国际绿色金融与绿色建筑论坛”下周四举行
扫描到手机,新闻随时看
扫一扫,用手机看文章
更加方便分享给朋友
作者:环球杂志
无疑,碳达峰、碳中和将带来一场深刻的经济社会变革。
7月16日,备受瞩目的全国碳排放权交易在上海环境能源交易所正式启动。当日全国碳市场碳排放配额(CEA)挂牌协议交易成交量为410.4万吨,成交额达到2.1亿元,收盘价51.23元/吨。
中国碳排放交易市场一经启动就成为全球覆盖温室气体排放量规模较大的碳市场。这一市场将带动各行各业的变革,而建筑业和能源业则走在前面。
《中国建筑能耗研究报告(2020)》显示,2018年全国建筑全过程能耗总量为21.47亿吨标准煤,占全国能源消费总量的比重为46.5%;2018年全国建筑全过程碳排放总量为49.3亿吨二氧化碳,占全国碳排放的比重高达51.3%。
为了实现碳达峰、碳中和,房地产建筑业的节能减排和绿色发展刻不容缓,而加大力度发展节能减排效益更好的绿色建筑便是主要方向。
实际上,近些年中国的绿色建筑发展迅速。美国绿色建筑委员会(USGBC)数据显示,目前中国是LEED(能源与环境设计先锋)认证在美国以外的较大市场。截至2020年10月31日,中国已有近6000个LEED参与项目,注册总面积超过3.32亿平方米。
然而,对比国内外的绿色建筑市场,会发现一个现象:国外的绿色建筑通常都能受到绿色金融的大力支持,但中国作为绿色金融和绿色建筑大国,两者之间却“交集甚少”。
气候债券倡议组织(CBI)统计数据显示,截至2020年底,全球已累计发行绿色债券共1.02万亿美元,募集资金用于新能源、绿色建筑和清洁交通的占比分别为36%、27%和23%。与此相比,中国发行的绿色人民币债券中投向建筑节能与绿色建筑领域的占比仅约为6%。
全国工商联房地产商会会长聂梅生曾说,绿色金融与绿色建筑的错配形成了一种“资产荒”与“钱荒”同时存在的怪圈:一方面,金融机构手中握有资金却苦于寻找好的投资项目;而另一方面,很多专注于做健康建筑、绿色建筑或数字社区的企业,手中优质的绿色建筑项目却乏人问津。
如今,绿色建筑与“金融错配”困局即将迎来转机。7月1日,《绿色债券支持项目目录(2021年版)》正式实施,新目录明确将工业和民用绿色建筑、装配式建筑、近零能耗建筑、既有建筑绿色更新改造、绿色建材、海绵小区等列为绿色债券的支持范围。
日前,沪深交易所均发文,允许包括绿色建筑、超低能耗建筑及既有建筑节能改造等在内的可持续建筑类项目申请发行碳中和绿色公司债券,要求用于碳中和项目建设、运营、收购或偿还碳中和项目贷款等金额不低于募集资金总额的70%。
为进一步推动绿色金融与绿色建筑的融合发展,助力建筑业碳达峰与碳中和,在广州市地方金融监督管理局、广州开发区管委会和广州开发区金融工作局、中新广州知识城开发建设办公室等支持下,中国投资协会创新投融资专业委员会和全联房地产商会金融工作委员会、万绿信用评价(广州)有限公司定于2021年7月29日在中新广州知识城会展中心采用线上线下结合方式举办“2021中国国际绿色金融与绿色建筑论坛”。
届时,中国人民银行、国家发展改革委和中国证监会等绿色金融监管部门的专家将详细解读较新绿色金融和绿色债券政策,住建部等绿色建筑监管部门的专家将深入分析绿色建筑发展现状和未来绿色智慧趋势,更有碳金融专家针对建筑业如何开展碳交易、如何实现碳中和发表精彩演讲。
同时,论坛也得到国际绿色金融市场的广泛关注与支持。气候债券倡议组织、新加坡证券交易所和香港品质保障局等绿色金融代表将分享绿色建筑发行绿色海外债的成功经验,为中国建筑企业发行绿色债券提供全球视野。
此外,论坛举办地也颇具亮点。中新广州知识城是继苏州工业园、天津生态城之后,中国与新加坡两国合作的又一标志性项目,是广东省以及新加坡政府共同倡导创立的广东经济转型样板。
建设之初,中新广州知识城便着力打造特色绿色建筑体系,绿色建筑率达100%,其中绿色建筑三星级比例达40%,如今知识城已获得68个绿色建筑评价标识,共计474栋建筑获得绿色建筑专业认证,合计绿色建筑面积达717.5万平方米。论坛当天,与会者将有机会参观这些优秀绿色建筑项目,学习借鉴融汇中新两国绿色建筑的精华与经验。
声明:本文由入驻焦点开放平台的作者撰写,除焦点官方账号外,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不代表焦点立场。